close

  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(簡稱小農水)意在打通灌溉“最後一公里”。記者近日在山東省商河縣調查發現,投資數千萬元的小農水項目,當地政府宣稱“三十年不落後、五十年正常用”,卻未經使用就大面積報廢。面對這項被指“乾涸了民心”的擺設工程,該縣水利部門主管官員竟稱是“省里認可、造福於民的優良工程”。(10月14日《經濟參考報》)
  打著民心工程旗號的“小農水”,在建設之初,深受百姓歡迎,認為這樣可以告別“開著機動車、盤著電線、帶著水泵水管,像搬家一樣澆地”的歷史。以至一些農戶主動提出放棄小農水占地青苗補償,還義務參與工程建設;工程隊撤離時,一些村民還歡送致謝。
  哪知道,建成就報廢,成了“早折工程”,辜負了百姓期望,讓人白歡喜一場。在今年初,央視就報道過山東省高青縣的一些農田水利設施建成三年卻用不上。國家及山東省近幾年來,下撥大量財政資金,用於改善灌溉條件。2009年1月22日,“濟南市加快商河縣發展工作簡報”稱,市政府責成市財政局,連續三年每年安排5000萬元專項資金,用於商河縣土地整理建設;而在2010年之後連續三年,國家相繼對山東高青縣投入專項資金5750萬元,用於小農水工程建設。
  這麼一個形象工程、爛尾工程,像外行的記者一樣走到田間地頭,躬身查看一下,問詢下當地村民都能瞭解其真正效能,那些來驗收的上級領導與專家,怎麼會通過驗收,還評給優秀呢?是被當地高超的障眼法矇住了雙眼還是另有隱情?這些打著利民惠民的旗號興建的形象工程,正是做到了上騙國家,下騙百姓,騙取了國家的財政資金,卻並沒能給百姓帶來實惠,而國家的財政資金還在源源不斷的投入。這些從國家的“管道”內流出的資金並沒有流到田間地頭,而是流向了別處。因此,“小農水”究竟流進了誰家“田”需要徹查。
  宣稱使用五十年的工程,沒起一天作用,“強基礎、惠民眾、管長遠”的民生工程變成了百姓眼中“乾涸了民心”的工程,對百姓不僅無利,反倒有害,而對社會穩定,亦然如此。意在打通灌溉“最後一公里”的建設,卻將與百姓的聯繫變成了十萬八千里之遙。
  國家出台一系列惠農政策,加大投資補助範圍及額度,跟蹤問效卻遠遠不夠。因此,相關部門需要讓每一筆財政撥款的使用都做到公開透明,監管部門不僅能有一筆明細帳,做到心中有數,發現問題,及時問責與糾偏;也要多傾聽看在眼裡、心中有數的百姓的心聲,讓百姓參與其中,進行監督。
  相關部門不能做一個只管撥款,卻不管錢財進了誰腰包的“散財童子”,這錢是納稅人的血汗錢,本來就是取之於民,用之於民,監管者讓擺設工程通過驗收,對百姓疾苦充耳不聞,是在糟蹋國家財政資金的同時,也“糟蹋”了政府部門的公信力,是生生將善政變成了惡政。
  文/戴先任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“小農水”究竟流進了誰家“田”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c40kcwqy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